【中国纪检监察报】“红源潜山”滋养代代后来人 少年不负家国情 -凯发网站

中共潜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潜山市监察委员会   主办
【中国纪检监察报】“红源潜山”滋养代代后来人 少年不负家国情
来源:潜山市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2023-09-11 14:09

制图:张寒

在“崇文尚武、热爱国防”的优良传统推动下,报考军校成为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优秀毕业生的优先选择。近年来,该校考取军校的人数逐年增加。图为2023年高考结束后,该校考生回校参加毕业典礼(成人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为学生志愿者为“校训石”描红。 野寨中学供图

潜山市深入挖掘和保护当地红色资源,做好“红源潜山”品牌,建成一批革命教育基地,吸引了一批批干部群众前来重温红色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图为党员干部在余大化故居参观。李宝林 摄

8月31日傍晚,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高二、高三1500余名学生破例没有上晚自习,而是集体观看当天的《新闻联播》。他们的学长学姐成了新闻中的主角。

少年自有凌云志,横刀立马定山河。今年,野寨中学770名毕业生中,有133名报考军校,几乎每6人就有1人如此。其中20名毕业生分别被9所军校录取,创历史新高。近日,这20名同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信念和决心。开学之际,他们惊喜地收到了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

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每个人都成为护盾,祖国便是钢铁长城

“我立志参军,好男儿着一身戎装,科技强国护家乡,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将小我融入大我,将青春献给祖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大厦添砖加瓦。”在野寨中学的光荣榜上,考取国防科技大学的余建贤留下一段感言,立志为国奋斗。

7月中旬,20名被军校录取的学生陆续回到野寨中学。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的间隙,考取国防科技大学的叶大山、余建贤突然“灵光一闪”,大胆提议:“我们这么多人考上军校,为母校争了光,要不写封信向习爷爷汇报一下,分享这份喜悦的心情?”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年级部长,很快又得到了校长的支持。

经由考取海军军医大学的余子妍统稿,20名同学的心声“浓缩”成一封500余字的信,主题是“携笔从戎报家国 我以青春写梦想”,落款是“一群即将迈入军校的老区学生”,大家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叶大山告诉记者,他们在信里主要介绍了自己的来历、母校的历史,表达了“强军有我、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并为即将成为军人感到光荣自豪。“我们还特意提到,等到2027年毕业时,恰逢建军一百周年,我们必将练就过硬本领、扛起军人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和智慧。”叶大山说。

少年心事当擎云,丹心一片系家国。在叶大山看来,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未来国家还需要更多的科技型军事人才。在仿真工程专业就读的他,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家乡的红色土地,家庭和学校的红色教育,让我们了解国防、热爱国防,进而立志献身国防。”考取空军工程大学的储鸣熙说。在考取陆军工程大学的郑世杰看来,高高的英雄纪念碑,不仅筑在家乡热土上,更筑在热血儿女的心中。传承红色基因,要学习革命先烈为国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希望能像先烈一样报效祖国,以吾辈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

考取武警海警学院的汪珉可表示,将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认真学习,刻苦训练,使自己成长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军人。考取国防科技大学的储翔则希望有更多学子加入报考军校的行列,“每个人都成为护盾,祖国便是钢铁长城”。

以红色精神铺就教育底色,引导学生把理想追求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风景佳绝,岳麓清华;追忆先烈,攘寇固邦;景忠八秩,薪火相传……”9月3日,苍松翠柏间,野寨中学的高一新生们按照惯例,在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下庄严立誓。2023级国防科技育英班新生操鸣宇用“慷慨激昂、心潮澎湃”概括当时的感受。

为什么野寨中学要将9月3日定为新生开学典礼日?因为这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学校希望学生们牢记英烈,弘扬革命精神。

为什么高考结束第二天,高三学子要集体返校?因为毕业生们要列队步入忠烈祠,向相伴和守护了三年的985位抗战先烈道别,完成“最后一课”。

为什么高考录取榜上排在最前面的是军校录取生?因为学校将国防教育作为品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激发学生报考军校、为国奉献的热情。

……

天柱山下,潜水岸边,八十年弦歌不辍,在这所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以“景忠成人”为校训的学校里,红色是最庄严的底色,处处暗含着“崇文尚武、热爱国防”的教育密码。

1943年,为永久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皖鄂两省十三县知名人士发起倡议,在天柱山麓野人寨修建陵墓,安放985名抗日英烈的遗骸。为保护陵园、培养将士遗孤及地方优秀青年,当地在此开办纪念学校,取“景仰忠烈”之意,始名“景忠中学”,后改为“野寨中学”。

“希望孩子们在军校里不忘初心,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永不停歇。我们等候他们的好消息。”作为班主任,野寨中学英语老师范玲凤对班上4位军校生的情况了如指掌:“程彦杰是成功逆袭的典型,曾表示‘非军校不上’,善于听取建议、不断精进;汪一凡属于渐入佳境的类型,高考获得全班第一、全省2391名的好成绩;储翔则是平时稳中有进,高考一鸣惊人,跑操时口号总是喊得最响亮;方新昊严于律己,注重在学习和身体素质上以飞行员的要求提升自己。”

7月底,方新昊和其他华东地区新录取飞行学员一道,集中乘坐空军运-20飞机到空军航空大学报到。这也是他第一次乘飞机。随着飞机缓慢升空,紧张的心情很快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好男儿志在报国。只要有报效祖国之心,在哪里都会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范玲凤认为,那些政治站位高、信仰坚定、身体素质好、学习成绩优异,具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精神的同学特别适合报考军校。

6人、7人、12人、20人。从2020年起,野寨中学考取军校的人数节节攀升。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崇军爱国的种子在学子的心中深深扎根,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操鸣宇的爸爸操隆滨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打仗的故事,加上水吼、野寨等红色资源的耳濡目染,对军事很感兴趣。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育英班后,他很快有了清晰的规划:希望三年后考上国防科技大学的信息化相关专业。

野寨中学副校长王宝堂是育英班的班主任。据他介绍,今年是育英班首次招生,主要吸纳有志于报考军校的优秀学生。第一次班会课上,王宝堂邀请武警某部队指导员与学生们见面交流。一睹军人风采后,新生们七嘴八舌,提了不少问题:为什么选择从军这条路?当中遇到哪些困难,怎么克服?军人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在思考,我挺高兴的。”在王宝堂看来,一定要让学生先有体验,然后才能有感悟,最终收获成长。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军营、与军人多接触,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目标。有了强劲的自驱力,他们从纪律意识到学习成绩,表现都不会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铸牢忠诚品格,我们的品格教育就是如此,教育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热爱家乡,再到保家卫国,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王宝堂说,“有了教育的熏陶,他们将找到个人价值和国家需求的结合点,成为眼中有光、脚下有路、心中有家国情怀的有志青年。”

先烈们用热血染红党旗、用信仰铸就丰碑,革命红旗始终在潜山高高飘扬

从学生、家长到副校长、老师,采访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潜山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这里的孩子从小浸润其中,在潜移默化间就树立了报国的远大志向。

潜山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是进出大别山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就是军事争夺的焦点前沿。

1927年12月7日,梅城起义爆发,打响了安徽贯彻八七会议精神的第一枪;1930年2月,请水寨起义爆发,成为鄂豫皖边区继黄麻、商南、六霍农民起义之后的第四大农民起义;抗战时期,潜山作为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历经横山之战、潜水阻击战、牌楼战斗、收复潜山战斗、收复潜山县城、长胜关战斗6次有规模的战斗,其中4次发生在1938年;皖西大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使潜山成为皖西革命斗争初期的领导中枢,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提供了战略支点……可以说,潜山是安徽省乃至大别山地区重要的红色发祥地之一。

潜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黄胜红在《“红源潜山”内涵试论》一文中运用大量史实分析证明,潜山是安徽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的活动的先行区,将革命火种传遍皖南,是武汉保卫战外围的重要战场、新四军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目的地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重要后方基地。

数据显示,潜山现存革命遗址335处,重要遗址遗迹32处,位居皖西各县前列。从“新四军母亲陈桂珍”到“一碗鸡汤情”,诸多红色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潜山革命烈士仅登记在册的就有800多人,无名烈士不计其数。土地革命时期,牺牲在本地、皖南山区以及跟随红军阵亡的县团级干部就有100多位。烈士们长眠地下,既说明了革命斗争的残酷激烈,更说明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遍潜山。”黄胜红认为,丰富的红色遗址和红色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宝贵历史遗产,也是“红源潜山”的有力见证。

余大化、王效亭、芮兰生……1927年11月至1936年9月,先后有12位潜山县委书记牺牲。

这些青年书记中,有的任职不足1个月便壮烈牺牲,有的牺牲时年仅19岁;行刑前,他们无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有的奋笔写下“撒手空归,这回不算”,有的高呼“为革命到底,流血何妨”;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原本可以选择舒适的生活,却一心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以中共潜山特支第一任书记余大化为例。他家境优渥,父亲经营油坊生意,堂叔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他却深受进步思想影响,办革命刊物、组织学生运动。他曾说:“我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岂能坐视家国危亡袖手旁观。为国为家,纵然血洒街头,我也在所不惜。”

“先烈们用热血染红党旗、用信仰铸就丰碑,在他们的带领下,革命红旗始终在潜山高高飘扬,使潜山成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区域。”潜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徐小进说。

最是精神动人心,红色基因激励青年学子携笔从戎、投身国防

“人生进入九十九,南征北战初心留。庆幸赶上新时代,离休生活无忧愁。”9月4日,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代理院长吴江在博客上传了自己暮年抒怀的书法作品。他还有一重身份——潜山县民主政府首任县长。

吴老在口述史《我的红色记忆》一文中,曾回忆起自己的入党经过。1944年冬,19岁的吴江加入新四军第七师,即皖西沿江支队。他和另外两名同志负责五千多人的军需供给。1945年9月的一天晚上,在支队政委和手枪队队长的介绍下,吴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志愿申请入党,不怕牺牲,不怕死……为党献出一切……”他的入党志愿书不长,却是心里话。宣誓后,政委立马把这张纸条烧掉了。吴江回忆,那时候,尽管党员身份不公开,谁是党员谁不是党员,大家也看得出来。“那些工作积极,不怕牺牲,不怕苦、不怕累,什么活儿都抢先干,打起仗来冲锋陷阵的基本都是党员。”

军民鱼水情,革命岁月更见真心。游击队有严格纪律,在老乡家里宿营后不能一走了之,门板要给上好,草要收拾干净,还得给缸挑满水。吴江记得,下半年去老乡家里还能吃到过年的腊肉,他们用最好的东西招待战士。皖西部队能够坚持下来,与根据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提供情报、补充给养、掩护伤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的支持,中国革命挺过艰难岁月,一步步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时,吴江百感交集。早年和他并肩战斗的战友不过二十来岁便已牺牲,没能看到这一天。此后,无论是在原建工部参与首都十大工程建设,还是到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组织建校,吴江始终冲锋在前,须臾不敢懈怠……吴江的故事被拍成了专题片《红色情怀》,给更多人以启迪。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参观时特别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最是精神动人心。近年来,潜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依托335处红色革命遗址,配合实施“红源潜山”系列保护利用工程9项,成为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的红色教育基地,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国防教育,激励青年学子携笔从戎、投身国防,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和教育基础。

如何继承革命传统,汲取红色基因力量?徐小进表示,作为史志工作者,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激励和鞭策,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职责,抓实抓牢三件工作:一是加强党史研究。针对潜山在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地位,拿出更多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本土的红色教育教材。二是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七进”活动,讲好潜山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从而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三是加强基地建设。实施好“红源潜山”系列保护利用工程,打造好党史和革命教育基地,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拼搏奋进、报效祖国的斗志和力量。

革命先烈坚贞不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历久弥新,时至今日,对潜山人仍影响至深。一批批军校生用坚定无悔的选择许下誓言:以英雄精神,铸就青春底色;以少年意气,许国万里恒昌!(管筱璞)


网站地图